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4:17 点击次数:177
引言
早在2003年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就说过“印度经济将超过中国”。
2006年,《国际先驱论坛报》也发布了一篇文章,叫《缓慢但平稳,印度将超越中国》。
这么多年来,这种印度即将超越中国的声音每隔几年就跳出来,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?难道大家都这么看好印度?
一、印度的人口“红利”
2023年,印度人口超越中国,正式成为世界第一!
全球媒体纷纷报道,有的甚至预测,印度经济将在十年内赶超中国,还说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全靠印度带动,21世纪将是印度世纪等等。
从理论上说,人口增长确实能带来生产力提升,毕竟人多力量大!
现在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4亿,其中年轻人占大头,25岁以下的有6.1亿,占总人口的43%。
劳动力多,生产成本低,加上数字经济发展迅猛,相比之下,中国的人口结构正逐渐老龄化。
按理说,印度年轻人口多,劳动成本低,确实是一手“好牌”,然而牌是好牌,就是怕拿着好牌也打不好啊。
印度的劳动力多是没错,可有多少是真正能干活,创造价值的呢?目前印度人的识字率刚过60%,这个数据低得惊人。
虽然人多,但整体教育水平和技能储备跟不上,低技能劳动力多,能找到工作的却很少,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。
反观中国,从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培训,已经建起了一整套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,换句话说,中国的人口红利,早就不只是“有多少人”,而是“这些人能干什么”。
你让一个文盲和一个技术工人同时走进工厂,生产效率能一样吗?
二、印度社会问题严重
教育有多重要咱们都知道,偏偏印度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极为严重,在农村,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合格的教师和基本的教学设施。
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,大量农村青年既缺乏受教育的机会,也没法积累职业技能,这种城乡差距,直接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层。
再说就业环境,印度每年有2000万年轻人进入劳动市场,但这些新增劳动力中,真正找到工作的人并不多。
很多年轻人找不到正式工作,只能靠零工维持生计,这样的“人口红利”,对经济发展来说反而是个巨大的负担。
人口增长带来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公共服务的压力,医疗、住房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,比起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根本不够看。
大城市的医院人满为患,在乡村地区医疗资源几乎为零。
印度城市的贫民窟比比皆是,成千上万的人生活在简陋的棚屋里,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。
三、中印真实差距
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,到如今,高铁、高速公路和电网的布局几乎覆盖全国,中国的高铁甚至早就突破了4万公里。
而印度至今高铁里程是零,别说修高铁了,印度很多地方连分道线都画不上,因为路上牛车、摩托车、公交车全混在一起,秩序一片混乱。
温铁军教授去印度考察时发现,许多农村甚至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,交通工具从牛车到拖拉机,几乎是个大杂烩。
就这样,还有人说印度经济将要超越中国?对于这样的言论,温铁军教授直言,可千万别被西方宣传给误导了。
基础设施的差距不仅影响民众的生活,还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,一个国家要吸引外资,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便利的物流。
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供应链中心,靠的是能让货物快速到达港口和市场的庞大交通网络。
反观印度,货物运输时间长、成本高,外企真的能放心地把生产线搬过去吗?
更不用说电力问题了,在中国,不仅城市供电稳定,就连偏远的农村地区都已经通电。
印度许多地区常年面临断电危机,企业不得不自备发电机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设施,实际上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支撑大规模的工业化。
当然了,不能说印度一点发展没有,这些年它GDP增速确实漂亮,2023年达到了8.2%,而中国只有5.3%。
但增速高不一定代表整体经济强,尤其当一个国家基数本来就低的时候,稍微增加一点,都能表现为高增长率。
举个例子,一个月收入500元的人,下个月多赚100元,增速是20%;而一个月收入5000元的人,多赚100元,增速只有2%,可你能说第一个人更有钱吗?
从人均GDP来看,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,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,甚至还不如很多非洲国家。
而且印度的贫富差距非常大,数据显示,印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,而中国在2015年已经全面实现脱贫目标。
这样巨大的贫富差距下,对于印度社会稳定性来说也是一个定时炸弹。
在西方媒体鼓吹的“印度奇迹”里,掺的水分其实一点不少,比如高盛曾预测,印度会在2075年超越美国。
这些预测不能说没道理,只能说看不到一点可能。
而西方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渲染“印度奇迹”,其实答案很简单,通过鼓吹印度的潜力,来激励印度的精英阶层对标中国,同时向全球市场传递一个信号,中国并不是不可替代的。
在舆论上削弱“中国崛起”的影响力,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空间,利用舆论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,塑造大众对全球经济格局的认知。
印度能否取代中国,关键还在于自身条件,制造业不只是靠廉价劳动力就能完成的,基础设施、制度效率、国际供应链的稳定性缺一不可。
内在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,所谓的“奇迹”迟早不攻自破。